2025年山东省历史科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贯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总体部署,试题命制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高考评价体系》相关内容,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要求。试题通过降低选择题难度着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体现山东作为人口大省、高考大省对教育公平性的重视;增加1道非选择题,提升试卷区分度,助力高水平人才的选拔,服务高校选材。
2025年山东省历史科高考试题考查风格延续性
1. 在价值立意上,注重“五史”考查,培育“四有”新人,发挥历史学科在铸魂育人方面的独特价值。
如【2025山东·9】发刊词是报刊宗旨的重要体现。下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某一历史阶段一份红色报刊发刊词的词汇摘编。据此可知,中国共产党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
警钟号角同胞新的长城团结
国家危亡民族觉醒新中华奋斗
理想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
A. 发动国民革命 B. 开展土地革命
C. 进行全民族抗战D. 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本题以抗战时期某红色报刊发刊词摘编为主体内容,构建学习情境与社会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始终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抗日战争时期,当人民面临日本侵略者屠刀威胁时,中国共产党组织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信“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带领中国人民通过十四年艰苦卓绝地斗争,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本题与【2024山东·7】【2022山东·7】命题思路相似,均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为时间尺度,根据不同时段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创设情境,考查时代特征。
2. 在时代热点上,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内涵,引导学生以历史学家的眼光对历史事物发展进行审视思考。
如【2025山东·2】图1是魏晋时期学术文化地理分布示意图。这一分布格局反映出
A.民族交融推动思想创新 B.传统儒学受到冲击
C.经济繁荣促进学术发展 D.文化重心向南转移
历史学家能够将大量信息按照一种有意义的方式组织起来,使得他们能够超越表面现象,准确握情境内在特征或问题结构。本题以魏晋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地理分布情况为背景,以经玄流行的地域分布特征为主要角度,引导考生独立探究当时学术地理文化分布呈现如图情况背后原因。不仅要求学生了解魏晋时期的时代背景,还要对各政权统治范围有基本认识,能了解“少数民族封建化”“经济、文化重心问题”“经学、玄学与传统儒学关系”等基本情况,并结合地图信息将这些所学知识进行有意识地加工、整理,最终形成答案。
本题与【2023山东·3】作答思路相似,均先提取抽象地图信息,再链接所学对知识进行加工和整理,在此基础上根据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及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如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主要矛盾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形态和变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思考“最突出现象”“最主要原因”。
3. 在史学前沿上,注意边疆史等热门方向与试题情境的有机结合,要求考生形成以历史观照现实,照见未来的意识。
如【2025山东·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秦和隋都是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封建国家,在国家治理上都面临着距离带来的新问题。
——据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等编绘
说明距离给秦朝和隋朝带来的相同问题以及它们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我国幅员辽阔、陆海兼备,“距离”成为历代政权统一后亟需解决的问题,本题以“距离”角度切入,以秦、隋的疆域与分郡为背景构建试题情境。问题本质是中央如何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治理。试题难度进行了梯度设计,第一小问与第二小问呈现思维递进、难度递增、思考递深特点。本题难点在于思考角度全面,如二者都是“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封建国家”,且副图均给出统一前政权势力分布情况,引导考生注意原统治中心与新统治中心地理位置的关系。
本题与【2024山东·16】【2022山东·16】素材情境相似,均以地图形式呈现中国古代某时期(某两时期)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或经济与社会生活相关现象,要求说明这一现象/制度形成的原因、形成了何种现象、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等,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分析提取、现象溯源、综合认知等能力。
4. 在考查习惯上,擅长“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具体事件、制度等在大时空尺度的嬗变,推动学生习惯于以站在一定高度的“大历史观”视角观察历史问题。
如【2025山东·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农业时代,人们主要依靠太阳、月亮的升落来划分时间,“一顿饭”“一炷香”等常被用来表达时间长度。14世纪前后,欧洲出现了机械钟,钟面上通常没有指针,只是为了在祷告时间让人们听到钟声。后来,钟面上普遍安装了时针;再后来,时钟有了分针、秒针。“准时”逐渐具有了概念上的意义。
但是,人们仍然生活在不同的时间里。1843年,在美国波茨维尔镇选举中,选民因投票站关闭的时间产生争论。一名选举监督员依据三天前在费城核准过的表宣布,投票站确实是在7点按规定准时关闭的。但有许多目击者按照本地的时间说,8点20前还有市民在投票。选举失败方由此发起了旨在推翻选举结果的运动。
1884年,格林尼治时间正式被确定为国际标准时间。就在这一年,有人写文章抱怨说:“把时间分割成这么僵化的时段……根本没有考虑我们的性情和情感差异。”1891年,一则电子信号钟广告宣称,“主宰者”型钟表“提供军人般的准确”,学校、办公场所和工厂都应该使用它。1914年的另一则钟表广告说,钟表“可以节省金钱,强化纪律,增加生产时间”。2010年,在“深圳十大观念”评选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居于首位。
时间也是诗人的朋友。徐志摩在《我等候你》中写道:你怎还不来?希望在每一秒钟上允许开花……钟上的针不断的比着/玄妙的手势,像是指点/像是同情……
——据【美】罗伯特·莱文《时间地理》等摘编以“时间与生活”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2分)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时间观念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工业革命后逐渐确立起的现代时间观念对社会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巨大作用。本题以“时间”的产生、确定与标准、影响为线索,简单梳理了自农业时代至今时间与社会生活互动情况。
其特点是时空跨度大,突出考查的是考生的专题、专项意识,即能否从时间角度出发,根据材料信息串联起由古至今时间对经济、政治、生活、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多重影响。由于时空尺度较大,考生可以紧抓唯物史观中“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思路,就生产力发展如何影响时间观念进而影响生活深入思考。
本题作为新增试题,与【2022山东·19】考查能力近似,均要求考生具有“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符合作答要求和逻辑清晰的论证和阐述能力”,与其类似命题思路的有【2023辽宁·18】,辽宁试题以古今月亮认知变化作为情境,均为一“观念”的形成发展演变。
2025年山东省历史科高考试题考查内容
突出变化1:增加一道开放性试题,试卷结构由16+4变为16+5
经估算,试卷总文字量变化不大,往年选择与非选均为1100字左右,2025年虽然增加一道非选择题,但第19题为漫画题,文字阅读量低。作为新出现试题,2025年山东卷第20题与教材存在一定联系,如选择性必修2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的第2子目“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中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更为增强。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出现以后,人们必须守时,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城市中社会上层人士出行往往戴表,大城市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有标准钟”
与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第3子目“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交通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严格按照时、分、秒进行细分的交通工具时刻表,让工业革命后建立起来的现代时间观念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工作时间制度的确立以及住宅区与工作区的分离,促使人们在每天近似时段集中乘坐公共交通,导致早晚上下班时间出现成群出行、交通拥堵等现象。
加之材料信息足够充分,本题作答难度没有想象中得高。
突出变化2:延续2年的数据表格题位置变化
2023与2024年山东卷第5题(近代史第1题)均为难度大的数据表格题,2025年移至第4题(中国古代史最后一题),且难度有明显下调。
此试题特点为以统计数据方式制成表格,要求学生分析趋势、确定类目、思考原因,难点在于时代特征(普遍性)与具体地区/事物(特殊性)的结合,其命题思路与开放性试题中的探究性试题相似,均为摆出历史现象(史实),要求思考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由于学生一方面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难以通过数据表征迅速联系到所学内容,另一方面不清楚试题考查的知识方向,从而无法迁移所学。如2024第5题,需要联系近代时期清政府先后签订《南京条约》《天津条约》《辛丑条约》,推动外国势力逐渐深入中国腹地相关史实思考;2023年第5题,需要联系近代列强殖民扩张的目的→企图变中国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和列强经济侵略的两个阶段→前期商品输出导致棉布进口,后期资本输出导致棉纱进口增加。而2025年第5题则选取了四省里甲制实施情况,只要学生清楚里甲制相关规定,并结合明朝人口分布情况就可判断正选,整体难度下降。
由于篇幅限制,有更多细微变化与不变未一一列出。总之,今年山东卷在卷型方面有较大调整,再次说明“没有万无一失的准备”,应对山东高考的“千变万化”,建议山东地区考生一定重视“主干知识”。今年选择题部分主观难度有一定程度下调,如往年较难的“近代史图表”和“西方思想解放运动”难度适中,而主观题题量增加从技术水平角度看能够增加试卷整体区分度,同时平衡试卷各题间难度系数,对于人才选拔是利好消息。
山东卷 https://www.stzy.com/resource/591197689372520448_0_1.html